2016高三地理教研活動心得體會
高三地理 2016.3
參加了福州市教育學院組織的全國高中地理高考教研活動,認真聽取了很多專家老師的講授,從中收獲很多,現將心得體會匯報如下:
一、全國卷命題風格
試卷中讀圖幾乎涉及各種題型,這里的讀圖,特指單純從圖中讀出信息,而未涉及信息的使用,讀圖包括等值線地圖、無等值線地圖、統計圖,區域要素簡單明了,自然地理為基礎,全國卷有影像圖,全國課標卷沒有比較復雜的人文要素。
試卷中,特別強調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因果關系。新一輪課標改革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也是高考改革的趨勢。由學生選擇符合自己觀點或知能結構。還有最主要的是強調了學生逆向思維——縱向深入能力的培養。
命題變化趨勢:強化核心知識考查,突出綜合分析;區域地理、人文地理考查比重上升;示意圖考查減少,景觀圖呈現增多;開放性試題成常態,強調辨證思維。試題的情境創設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試題的立意考查學科原理與思維方法。試題的設問多圍繞某一主題展開追問。試題的答案組織增強了邏輯思維關系。選修模塊中重視知識教學的系統性、能力訓練的遷移性、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重視學法指導的序列性。
二、高考地理復習課重要性
復習課承載著學生對知識的回顧與整理,我們教師把平時學生所學的知識從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進行梳理,組織練習,引領學生將已知的但分散、零亂、細碎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特別要對自已的認知結構實行精加工,通過歸納、總結,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最終達到濃縮化,讓學生在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發展地理思維,領悟地理方法,提升地理素養。
三、高考地理復習策略
簡單點說就是運用圖像載體,優化專題訓練。把握知識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在復習過程中,探尋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完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復習過程中,要細化各個環節,強調三個結合:結合地理圖表,突出地圖應用;結合生產生活,注重聯系實際;結合精典試題,強化思維訓練。 基礎夠堅實,知識成體系,思維有模式,應試有能力。合理鋪墊,巧用類比,深入淺出
地理復習基本按著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側重于梳理和鞏固基礎知識(第一輪復習)。知識點較多且分散,因此一輪復習一般情況下只能是依《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試說明》逐章、全面、系統地復習。第二階段:側重于以專題為主,抓住重點、突出主干、形成網絡、培養能力,將自然、人文同區域進行全面地整合(第二輪復習)。知識整合的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的過程,是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碎片化的知識加以整合,使之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 其中我們教師應注重知識的縱、橫向聯系。
因此,我們教師復習時要打破教材的框架體系,將相互存在聯系的知識放到一起來進行專題復習。強調對基礎主干知識的綜合性理解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提供知識的邏輯結構,以便學生操作。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智力結構獲取知識、發展智力。認真研究《考試說明》,明確考試范圍和要求,把握復習方向。教會學生答題技巧,確保答題時不遺漏要點。
其中,我們教師要開展有效性教學。有效教學主要是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效率,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目標管理的一種教學理念。
在很多傳統課堂中的講授性的教學更多是在給學生傳遞知識,主要讓學生 “死記硬背”知識,而不是“理解和思考”知識。出現這樣問題的關鍵還是教師 “如何教”,才能更好的上好課,學生“如何學”,才能更好的理解思考知識,做到舉一反三。
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有效性的教學?我通過學習培訓,深刻認識到,關鍵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更多的學生一起參與課堂教學問題的質疑和探索,教師引導學生設疑、析疑、解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自信是有效性教學的關鍵,通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教師要貼近學生實際情況,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并通過提問辯論,探究創新,在探索活動中學習、體驗和學習的自主建構網絡。其中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展示知識的思維過程,要充分關注個別差異,尤其是對那些主體參與度低的學生;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這個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更好的掌控課堂的節奏。